GB/T 16260-2006: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定义了六种质量特性(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和其下诺干个子特性,并描述了一个软件产品评价过程模型。它使软件产品质量从软件的获取、需求、开发、使用、评价、支持、维护、质量保证和审核相关的不同视面来确定和评价。GB/T 16260是全国所有评测机构使用的测试标准和依据。
但是,在评测机构以及软件企业在对GB/T 16260标准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发现,虽然该标准覆盖到了软件产品的各个方面的质量特性,并都给出了测量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确认和评价过程中,部分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导致部分子特性的评价较难落实到实际的数据抽取过程之中,并且由于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其子特性质量属性以及与之对应的测量方法无法满足日益更新软件产业技术。针对以上现状,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开展16260标准的扩展研究,并重点研究关注其中的两个特性。希望能够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之上,扩展研究更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和实际测量过程质量标准。秉着以上的宗旨,在2010年度中,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组织了多位骨干核心技术人员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共同协作,参与了对GB/T16260标准的扩展研究,使之能够既兼顾到覆盖软件产品各个质量特性的度量评价,能够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效应;又能使评测人员采集评价数据过程中获取到真实有效的数据,能够具有良好的测量可操作性。
本次扩展研究针对16260标准可移植性特性下5大子特性、12个度量项,将软件产品从旧环境移植到新环境的过程中所有影响到移植的过程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来考虑软件产品可移植性的优劣,并将这中所有的因素分别剥离成软件产品本身,软件产品依托存在之环境,以及执行过程三个大的方向,以此来对软件产品在可移植性特性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由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所负责编制的相关部分,获得了领域专家评审组的高度认可和评价。认为其能在不失16260标准对软件产品特性的充分覆盖以及较强的理论指引特色,又能充分结合软件评测重点实验室评测业务中所积累的实际操作经验,较好的落实了扩展标准研究的使理论抽象标准落的要求。并鼓励其在后续的扩展标准研究过程中,再接再厉,充分发挥业务优势,将扩展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推进到对评测机构以及相关企业更具有指导作用的应用高度之中。